从芒市到瑞丽的路上,我会争取一切机会在一家路边户撒过手米线店里来上一套,然后余香唇留地在车里静享一路绿野仙踪。这种过手米线佐料非常了得,吃着香,闻着香,就是看不出具体有些什么原料。
大碗里已经捣好拌好了的肉酱(分大肉、牛肉和鸡肉三种),冒着特别的香味,米线是红米做的,也很特别。一同端上来的还有一小瓦罐的酸汤,是用蔬菜发酵之后家里密制的,倒在米线和肉酱里,别有一种滋味。随送上的还有一个中型瓦罐的绿茶,冒着热气和香气。一个小碟里盛着的是腌制过的鱼腥草和剁碎的小米辣椒,起提味之用。吃到半程,服务的小姑娘会给打来一大碗的干萝卜炖老肉,算是佐餐汤。这汤的味道也比较偏酸,同时兼有广式老汤的淳厚之味,加之萝卜干的清晰纹理,为过手米线添上温暖的酸意。
【资料图】
也许,瑞丽更主流更受大众喜爱和接受的是傣味饮食,这也和傣族世居的历史背景有关。每次来都要来上点傣味,大餐小食遍街都有。
壹次也不能错过的是老城子傣族烧烤店的柠檬撒配上特制的烧烤,原味柠檬的酸,配上手摏出来的鲜红尖椒,以及烤好切好的五花肉、牛舌加蔬菜捣烂发酵制成的腌菜膏,美味无比。同时摆上低矮的圆餐桌的还有一壶香气扑鼻的菜花秆茶,清凉而透着微焙过的清香,和烧烤柠檬撒配得很。 2000年初期,几乎年年都过来,每次都会在她们家店里吃同样的东西,就到家了一般,放下东西就溜达过来了。还没有到铺子前,街边烧烤着的小伙计就和我打起了招呼,说去哪里了好久没有见。老板娘也不显生,笑着打了招呼,问了同样的问题。点了老一套(对我而言)的东西, 闻着菜花秆茶溢出的沁人香气,我觉着有种旧地重游的快乐。这个烧烤店已经没有在原来位置,兴许是搬到别的地去了,特此记录曾经的美味记忆,留下个脚迹。 中午时分,外面依然飘着雨,不过是星星点点洒下来,不妨碍我向小巷里的豆粉摊奔去。数年前有同事买了用塑料袋拿到工作地点来吃过,但印象不是很深。到了小巷里,路边歪歪斜斜地支了几张本地特色的折叠式圆木桌和围着的几个藤凳,摊子就是一张巨大木板架在一个铁架上,向外的三边都支了长条凳,也可以坐。 因为下雨,凳子都是湿的,而摊主还没有来得及擦抹,因为生意非常好。点了一个传统的豌豆粉拌饵丝,坐在摊前等。品种不少,有豌豆粉糕,有荞粉糕,有米粉糕,有稀糊的豌豆粉,有饵丝,有薄得透明的卷粉。尤为让我惊叹的是作料,一桌子排开都是各式的作料瓶。其中盛有酸菜、豆芽、韭菜、小葱、蒜末、酸汤、花生米、黄豆、油辣椒、剁碎的小米辣等,一共14种之多。饵丝抬上来,卖相极佳。拌一拌,加上酸菜和豆芽,吃起来口感滑软,豆香不断。适当的添加点油辣椒,黄色里浮出鲜红的辣椒油,冒出特有的辣香。 离开瑞丽前,专门抽出时间再去小巷里,想把豆粉的香美带在肚子里一起回家。迎接我的是正在收拾摊子的摊主和两位傣族小姑娘,她们笑着说已经卖完了。原来生意不错,卖完就收摊回家了。刚好,顺着巷子走下去,不远就是老城子烧烤,在那里坐下美美地吃了一顿,还带上点在路上充饥。从前,这里有好几家缅甸食馆,正宗的缅甸师傅缅甸服务员配着正宗的缅甸美食,鹅油炒饭、缅甸炒饭、酸辣汤、泡鲁达,异域风情尽在一碗一碟中浮现。疫情冲击下,很多店家已难寻踪迹。德宏的文化与缅甸山水相依,文脉相联,当地的美食中也是浸透着多民族多元的美食元素,端的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体现。
当年的瑞丽街头,随处可见傣家的带菜饭。各种时令的特色蔬菜在傣家大厨的精心烹制下端到竹桌上,根据个人口味可以选择,量也是自己定,可多可少,价钱随量而变。不用花多少钱,能够吃到多元的各式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口味还丰富。这样的带菜饭,实在也是德宏傣家饕餮的一味。
印象深刻的,还有约上当地傣族青少年去山间野游。几个少年手艺非凡,用带着的鲜肉和米,配上山间的树叶与竹筒,一会儿就准备了一顿鲜美的山间美味。那时候,吃的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情谊的味道。
云南的干旱一直在持续。明晃晃的日光里坐着车往芒市奔,经过瑞丽江大桥后,车行使在蜿蜒的山间道路上。不远处一团雨云灰蒙蒙地飘洒过来,罩住我们。透过车窗,豁然看到一道绚丽的彩虹横空跨越山谷,架在中缅两国的山头上,在烟雨迷茫中和太阳光混合出难以名状却奇美的效果......
请尊重本公众号作者的智慧和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此文,敬请注明文章出自“土人云”及作者。如欲用于正式刊行和发表,请联系土人云征询作者意愿和首肯。
土人云
土,取泥土、土地、本土之意,立基于大地,根深叶茂。人,即人文、人本、人道,人世之精,顶天立地,天人合一。云,乃彩云之南,为水如棉,千姿百态,风云幻化!云又作说道,乃曰。
土人云,足踏实地之说道,享中西之智识,收纳四海之言,云集五湖之趣。从独有视角切入,分享最新的信息、思想及原创之作。
土人云是一个以知识和信息分享为载体,实践探索为基础的公共平台。我们鼓励儿童友好、多元、包容、创新和社会责任感,也珍视来自各个角度和领域的不同声音与观点。
关注“土人云”
标签: